关键词:草原围栏厂家
标题:关于蒙古族的游牧传统
来源:知乎
文章内容: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有大片水草肥美的草原,诸如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等,在整个欧亚大陆都是*为典型的成片草原带。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早期游牧人生成繁衍、纵横驰骋的舞台。
中国北方游牧文明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早在青铜时代,内蒙古东部地区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分布有青铜时代夏家店下层文化、魏营子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在西部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分布有朱开沟文化和西岔文化。尽管这一时期真正的游牧文明并未形成,但是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为游牧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开沟文化(公元前21—前13世纪)的发现,为探讨举世闻名的鄂尔多斯青铜器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一时期出现了后期游牧文明典型的青铜兵器、工具和装饰品(匕首式短剑、环首铜刀、盔、镞、护牌、耳环等)。发展到青铜时代晚期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特别是在该文化的繁荣期(公元前9—前8世纪),其文化内涵已具备了草原游牧文明的所有特征。草原地在宁城南山根、小黑石沟等地发现的大中型墓葬,出土了极其丰富的随葬品,成为当时欧亚带*为发达的亮点地区之一。这一时期青铜冶铸业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发达程度,发达的马具,以及所造各种家禽及野兽的艺术形象,充分反映该文化中畜牧狩猎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牧业经济是蒙古族*基本的生产方式,根据家畜的不同特征和季节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放牧习俗,即四季游牧。即牧民根据季节、气候、草场、牲畜及人的情况,在草原上有规律地移动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是适合自然环境的生产、生活习俗。这种逐水草而游牧的方式,一可增加牲畜的膘情,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可轮歇草场、保护草场。
就游牧文化而言,它与农耕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农耕文化提倡改造自然,本质上是人通过和自然的斗争而生存、生活。游牧文化则崇拜、依赖、适应大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因为完美的自然环境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资源,游牧业有和自然相适应的固有机制,游牧民族有和自然相适应的固有观念。
在一般情况下,游牧在每季相对固定的时间内搬迁。如遇自然灾害则采取临时走场,即走敖特尔的方式。“敖特尔”是蒙古语,在汉语里的意思就是迁徙,走敖特尔分为近距离和远距离两种。近距离走敖特尔是在自己所属的地域内选择较好的草场。远距离走敖特尔是到较远的地方借用他乡的草场。走敖特尔时间的长短根据自然灾害的轻重、牲畜的膘情而定。
“逐水草而迁徙” 这句话人们经常描述草原游牧生活方式的,被不少人误解为“简单”、“原始”,甚至有人把它引申到“自然的奴隶”这个概念上。实际上,在干旱少雨、大部分土地相对贫瘠的蒙古高原生态环境下,迁徙本身是一种建设,使协调人、自然与牲畜三者关系的自然法则,是文明人类所发现的重要哲理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锡林郭勒盟牧区就逐渐开始禁止自由放牧,实行牧场承包制,在1996年左右达到高峰。当时的做法就是划定有限的牧地归牧民所有,牧民或牧民小组将属于自家的草场以围栏围起,牛羊在自家草场实现养殖。锡林郭勒羊肉品质上乘、肉质鲜美、营养成分丰富,被誉为“肉中人参”。
在蒙古族的游牧传统影响下以及蒙古族的文化熏陶中,新时代下新思路,财富牧场作为互联网+农牧业的新模式,为了延续游牧传统文化提高牧区牧民生活质量扩大牧民的养殖规模,应运而生。整合了锡林郭勒盟300万亩牧场、26万只散养羊,将锡盟草原原生态羊肉通过财富牧场平台卖到全国各地,同时用提前预售的方式给用户带来收益,给牧民养殖带来信心,也给全国各地的人们享受原生态羊肉创造更多机会。用新的方式诠释牧羊,诠释内蒙古。